江湖学院
剑鱼外卖>外卖系统如何分配初始流量

外卖系统如何分配初始流量

2025-08-05 已有114人浏览

对刚入驻外卖平台的新店而言,能否在开业初期获得足够的初始流量,直接决定了后续生意的“起跑速度”。不少商家疑惑:同样是新店,为何有的能在一周内订单破百,有的却始终无人问津?这背后,是外卖系统一套精密的初始流量分配逻辑在发挥作用。

一、给新店“贴标签”:系统先做“基础体检”

外卖系统分配初始流量的第一步,是给新店做全方位“画像”。系统会抓取商家入驻时填写的核心信息——品类(是快餐简餐还是火锅烧烤)、客单价(人均20元还是50元以上)、配送范围(3公里内还是覆盖5公里)、营业时段(是否支持24小时配送),再结合营业执照上的地址,判断店铺所处的商圈属性(写字楼密集区、居民区还是校园周边)。

这些标签如同新店的“身份卡”,决定了流量池的初步范围。比如一家客单价30元的麻辣烫店,开在写字楼旁,系统会将其初步划入“午间工作餐流量池”,优先向周边3公里内的白领用户展示;而开在居民区的高性价比早餐店,则会被纳入“晨间社区流量池”。标签越精准,初始流量的匹配度就越高。

二、个性化推荐的魔方:情境算法如何“读懂”需求​

用户看到的推荐列表,实则是系统对“时间、地点、人群”三维需求的精准响应。美团技术团队提出的“情境魔方”模型,揭示了这种个性化机制的底层逻辑:​

时间维度:早高峰推早餐店,午间聚焦工作餐,深夜则优先展示24小时营业的商家;

空间维度:写字楼用户看到的多是配送快、适合单人食的店铺,而社区用户会收到更多家庭套餐推荐;​

人群维度:给学生群体推送高性价比套餐,向高消费用户展示品质餐厅。​

这套算法甚至能捕捉细微的需求变化:当用户连续三天点轻食,系统会尝试推荐沙拉店;若某天下雨,配送范围会自动扩大,优先显示“雨衣配送”标识的商家。这种“千人千面”的推荐,既提升了用户体验,也让不同类型的商家都能找到适配的客群。

三、参考“同类标杆”:用历史数据校准流量刻度

系统分配初始流量时,会暗中比对同区域、同品类的“标杆新店”数据。比如在 A 商圈,近3个月新开的奶茶店平均在开业第5天达到日销50单,系统就会以此为基准,给新入驻的奶茶店设定相似的流量增长曲线。

这种“对标机制”能避免流量分配失衡。如果某区域的小龙虾店普遍需要通过“首单减 15 元”的优惠才能起量,系统会在新店入驻时提示商家“设置相似力度优惠可提升初始流量获取效率”;若某品类新店的“满减门槛”与客单价匹配度越高(如客单价40元设置“满45减 10”),流量倾斜就越明显,这是系统在引导商家贴合用户的消费习惯。

四、商家主动获取流量

当自然流量不足以满足需求时,付费推广成为商家争夺曝光的重要补充,但其运作机制远比 “花钱买位置” 复杂。​

在主流平台的 “推广后台”,商家需要设定两个关键参数:预算上限与单次点击出价(0.5 元 - 10 元不等)。系统会将出价、店铺基础分、用户匹配度等因素综合计算,给出 “曝光概率”。​

这种竞价模式催生出精细的“流量 ROI(投资回报率)”计算:花 100 元推广带来 20 个订单,若客单价30元则大概率盈利;但在竞争激烈的区域,同样100元可能仅换来 5 个订单,沦为 “赔本赚吆喝”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平台正在通过算法抑制“恶性竞价”,如美团已降低大额满减的流量权重,避免商家陷入“低质低价”的内卷。​

付费流量的本质,是给商家提供“加速选项”,但能否用好这笔钱,取决于对自身客群与商圈竞争的判断。